- A+
浅谈宜昌江滩(10)
十、沿江大道
历届市领导为了展现自己的政绩,总有几个样板工程,被诟病的不少,被吐槽的也很多,可是能得到本市广大市民交口称赞、同时又得到外地游客竖大拇指的只有沿江大道和滨江公园。沿江大道从葛洲坝三号船闸一直到伍家岗的白沙路,可是宜昌却把滨江公园只从镇川门算起,忽略了葛洲坝对这一工程的重大贡献,这就是小肚鸡肠,这就是宜昌歇后语里所说的“癞克蚂儿掉夜壶――骚E”(备注:宜昌话里的癞克蚂儿就是癞蛤蟆,宜昌话里的E就是夸夸其谈);或者是“癞克蚂儿吃拐椒――歪理歪理嚼”(备注:宜昌话里的歪嚼就是强词夺理或者胡说八道)
宜昌有句俗话“死要面子活受罪”,用来形容沿江大道诞生的历史十分贴切,宜昌人出于狭隘的乡土观念和莫名其妙的自豪感,至今仍不承认正是330工程(备注:葛洲坝工程原来的代号)才最终改变了宜昌的版图、拓展了宜昌的中心城区面积,在相关介绍中读到的是这样说的:“昔日的滨江公园只是一片河滩地,随着长江葛洲坝工程的兴建,宜昌市政府投资5000多万元,沿江筑起了800米长的护岸大堤。”要知道,钱是葛洲坝出的。
说到沿江大道,宜昌人最应该感谢的还是李先念。为了全力支持和逐渐适应葛洲坝工程的开工建设对宜昌的改变,1978年,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李先念和国务院副总理谷牧在当时的省委书记陈丕显的陪同下来宜视察工作,对宜昌城市沿江建设作了重要指示。宜昌市政府就和葛洲坝工程局一拍而合,将1982年至1983年间,葛洲坝大江截流工程的围堰拆除的大量土方搬到想往江中拓展又需要大量土方的宜昌沿江一线,于是两者巧妙结合,取得了双赢局面。
据史料记载,那些巨大的土方除了成就了沿江大道的建设,也催生了滨江公园的诞生。宜昌城区从上到下一共拆除沿江破旧危房8.8万平方米,一共利用葛洲坝工程的弃土225万立方米。经过几年的努力,不仅打造出一条宽广的沿江大道,也打造了一座超大规模的滨江公园,还通过护岸工程的新建,使得宜昌昔日满是歪歪倒倒的吊脚楼、破旧的码头和巨大的垃圾堆所组成的江岸变成了长江干流岸边一道最靓丽的风景。
沿江大道北起宜昌市葛洲坝的三江船闸,沿着三江主航道向南延伸,到镇川门之后折向东南,再一直沿着长江延伸,经过西陵一路、环城南路、一马路、胜利一路等,止于伍家岗的白沙路,全长13.1公里。这条路从西陵二路一直到胜利一路是由原来的板桥河街、环城西路、尔雅街、南门外正街、滨江路、大公路、复兴路等街道连通延伸而成的,1983年完工后正式改称沿江大道。2004年,市政府利用泰江置业的土地款将胜利一路至白沙路作为沿江大道的延伸段进行了改造,两年后工程竣工通车。而防洪护岸工程则一直延续到城郊的临江溪。
因为地形所限,前面是一条东去的长江,后面是延绵不断的东山,就把宜昌中心城区的范围挤压到从江边到山边的一个狭长地带。从宜昌城建历史中可以看出,最先成型的就是河街,从北门外正街一直到大南门,然后一路推进,直抵九码头;那条同样横贯东西的夷陵大道原来就是汉宜公路,其中的一段是利用了川汉铁路的路基;而那条东山大道的诞生谁都知道是为了葛洲坝工程的运输。所以,这条沿江大道不仅记录了宜昌的历史,也记录了宜昌的未来。
宜昌市沿江大道,西起葛洲坝公园,东至伍家岗白沙路,全长13公里,是贯穿宜昌城区的四条纵向道路之一。由于它滨临长江,街道两边绿化带宽阔,建筑别致,加上滨江公园,因此就是宜昌最美的道路之一。有人在闲聊到宜昌的未来的时候告诉我,什么特大城市、什么公交BRT、什么亮化工程,都是宜昌话说的“老婆婆戴胸罩――装泡”(备注:宜昌话里的“装泡”就是为了好看不计成本),我就笑了好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