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解放电影院(5)

  • A+
所属分类:文章鉴赏
  

  别了,解放电影院(5)
  
  五、我与解放电影院
  
  在宜昌曾经繁华了百年的街头矗立了60多年的解放电影院,不仅是一部活生生的宜昌电影放映史,也见证了一代代宜昌人的青春时光。
  
  因为要写这篇文章,也就看过不少人关于解放电影院的相关回忆,有人遗憾的说:“那时的劣等电影票只要一角钱一张。我家里穷,几乎没看过电影,但是,看过不少的明星照片。”有人声称:“虽然学生票只有0.6角,但是对于当时的XX和他的同学们来说,看电影还是很奢侈,所以在电影院门口徘徊逗留多时,却还是不得不依依不舍地离开。”
  
  其实这都不是事实。当年的在校学生,学校会定期组织大家去解放电影院看电影,家庭贫困的学生可以免票的,我可是亲眼见过的;工厂的工人会有工会在节假日组织职工到解放电影院看电影,根本不用自己掏钱;而女职工更幸福,所以才会有那句:“三八妇女节,男人好遭业(遭业:宜昌话,可怜的意思);女的看电影,男的做清洁。”就算是无业、就算是家庭妇女,居委会也会把电影票送到家里,那个时候的政府很注意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陶冶大家的情操、诱导大家的政治取向,不像现在,网络上绿坝把守,商店里不准卖刀,甚至火柴。
  
  用一句老套的话说,我是一个“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的宜昌人,亲眼见证了解放电影院的全盛前后发生的所有一切变迁,也是这家直到本世纪初依然是本市唯一一家专业电影院的常客,我在解放电影院看过多少电影实在是数不清,从五六十年代的那些红色影片中,认识了电影巨匠赵丹,也记住了王心刚、王晓棠、张瑞芳、田华、陈述等电影名星的名字,记得当时的一句流行语:“男看王心刚,女看王晓棠”,也记得《南征北战》、《智取华山》、《渡江侦察记》、《董存瑞》、《白毛女》、《聂耳》;在文革期间,当然看过《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红色娘子军》、《杜鹃山》这样的革命样板戏,也看过无数的新闻纪录片和《宁死不屈》、《桥》之类的阿尔巴尼亚和南斯拉夫的影片;粉碎“四人帮”以后,看过无数的内部影片和解禁的老电影,不过印象最深的还是歌剧《刘三姐》、《江姐》,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天知道看过多少遍,反正到最后就可以将电影里全部的插曲唱出来,现在想起来,恍如隔世。
  
  我是在解放电影院的全盛前后参加工作的,那个时候我是厂里的一名政治宣传员,为厂里购买团体票自然是自己的责任。上了年纪的人一定还记得当时的电影票一票难求的场景。好就好在我认识当时这家电影院的经理,人家在我的介绍信上大字一挥,我就可以拿到票的;再说,票房里有我的哥们的一个姐姐、放映室里有我朋友的一个女朋友,大门口验票的有我认识的两个长辈,久而久之就全混了个面熟,自然就近水楼台先得月。
  
  那个时候解放电影院的票价分为三等,位于第15到25排的甲等座位的票价2角,前五排的丙等座位票价1角,剩下的中间排和边缘排为乙等座位,票价1角5分。小时候,我们有自己逃票的方法,就是等电影快放完的时候就钻到影院里的厕所里躲起来,等下一场的观众进场后再出来就可以继续看;青年的时候因为朋友多、认得人也很多,即便是没有票,解放电影院大门口验票的、在影院里查票的一见是我,笑一笑就让我过去了,不过那个时候观众实在太多,碰见运气好的时候,可以在最前排找到一个空位;有时遇到电影院全满,就只好站着出口处的红平绒帘幕下看电影,一站就是一个半小时,可一点也不腰酸背痛;中年以后,因为先是有了电视(我家是宜昌最早拥有电视机的用户之一),再就是有了录影机)(松下的录影机时价近7000元)、再后来又有了电脑,就逐渐和解放电影院拉开了距离,不记得是某年某月,我还又去解放电影院看过电影,却一点也不震撼、也不激动、也不感染、也不享受,里面的观众寥寥无几,我就知道这座电影院和我们渐行渐远了。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